大概阅读时间: 1 分钟

只要是存在的事物,必然有某种联系——这是理解绝对宏观(包括宏观认知)的前提。

真相同样可以是宏观的。

然而宏观的真相却可以收纳着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让人承受不住的事物,让人感知意识失衡的事物。

因此人想要乐观总要沉浸在某种局限之中。

这是人相对合理地理解宏观认知的原理。

事实上是,总有人会想突破这个局限。

一方面,我们不能保证说只要放弃宏观真相,就能一直沉浸在局限之中。即我们不能保证宏观上的消极事物不会渗透到微观的局限快乐上面。一旦如此, 那么某种绝望就会渗透在感知意识中的各个方面,就会形成必然的抑郁或绝望。毕竟宏观是由微观的“构造”起来的。

或者说举个例子:(包括我在内)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开着一扇窗的小房间里。这扇窗是房间里唯一的光源。一般人觉得只要自己不去关上折扇窗,那么光总会是存在的。他们中往往也觉得这束光已经足够明亮,于是把一切生活的美好源泉都建立在这扇窗之中。但事实上是,有些房间的这扇窗已经被它主人之外的存在所关上了,主人却毫无办法。

所以总有人会尝试打破这个房间的局限;或者研究这束光是的来源,让这束光更稳定地服务于它的(房间的)主人。与此同时,这种行为可能也会加速房间的坍塌。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需要坚持选择性地盲目——哪怕我知道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迈出了其他人小房间里的体系,我也要坚持在某种小房间的局限之中。

但是,想让自己处于这种微观局限与宏观探索开拓的平衡太难了。这是一种递归化 的探索,一不留神就能让自己可能迈入混沌的绝望。

最后修改日期: 12月 15, 2019

作者

留言

撰写回覆或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