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阅读时间: 2 分钟
我对mbti量表的理解是:对我个人不太适用。
因为我觉得自己是比较善变多面且能把某些概念根据情况把解释剥离出来的那种人。下面尝试解释一下:
1、e(外倾)还是i(内倾),我确实是老社恐+i人不假,但我觉得我能不能e多一点,主要取决于我对外界(社交对象)的信任程度和安全感。例如我量表基本都是80%以上的i,其实指的是我对社会(绝大多数的陌生人)普遍缺乏安全感,以及对别人理解我缺乏信心。所以对于一般社交的情形下,我会很i以及内向(毕竟通常陌生或不够熟悉的人居多)。
但有时我会觉得如果相处的人是我熟悉的/信任的且喜欢的/有安全感的,或者我通过对方的言语产生了ta很能懂我且喜欢我的信心,那我可能并不介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情况(毕竟我的情况比较复杂……)。如果我所处的环境都是一群我很确信能理解我的人以及喜欢我的人,那么我可能可以在这个环境下e一点。
简单讲,就是我的i除了天生的要素,也和长期的环境习惯(特别是缺乏安全感成长环境)有关。
2、s(实感型)和n(直觉型)
这个怎么说呢。我觉得我s还是n是完全根据状态以及感知对象而变化的(例如有精神时就会偏s一点,烦躁时或没兴致的事情判断起来就n一点)。以前我心态比较好普遍对感知的事物有自信的时候我会偏n(对直觉和第六感更有信心)……但是当这些自信直觉最后化为失落或让我觉得直觉不靠谱的时候,我又会偏s。
所以为了自保,现在大多数时候可能拉扯回更靠谱的感觉s为主……。
3、t(思考型)还是f(情感型)。这个我更不不好说。因为我认为情感也是可以先通过思维引导一个出一个情绪或者情感趋向的……或者说,t和f在我的理解中就不是一种绝对逻辑对立的存在。当人的理性的思考是建立在人性(包括情感)的普遍规律作为基点进行论证的时候,t和f是有可能存在某种兼容的。只在主观状态的时候不兼容。但是不同情境下人的主观状态又不可确定(就像人难以预判下周会不会比上周更开心一样),那对我来说t和f的倾向性就同样不可预知。
我追求的是t和f最大兼容的合理性与平衡性与可能性。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理解我这段话的逻辑……反正我不是那种情绪上来就放弃思考只顾闹情绪完全情绪化判断的人,更不是理性思考起来就过于显得理中客而失去共情力的人,但我也有很情绪化的一面。所以我不可能特别f,也不会特别t。有种特别的中庸感。所以我测量表基本也能根据当时状态测出t或者f.
4、j、p,我不喜欢早早对事物做出判断和决定——我理解计划的重要性,对于人生的重要问题我也希望能计划一点。但是由于生活细节上我非常缺乏自律,经常看到一个计划外的事情/娱乐就随性想做。所以总体上我很p。这个倒是比较固定。
综上,我除了p是比较确定的,i是根据环境下我长期的信心和习惯(变了说不定有机会能e一点),其他两项都可能视情况而变化。而且mbti一些问卷的问题,我往往会有第三种答案。
比如说
所以我认为mbti这个量表并不能反映我的真实人格和状态……(虽然这是最常见的人格量表了)
包括其他量表,我也会怀疑能不能真实反映我的人格状态,比如说:
我小时候心态好的时候就比较会说笑。这10年来心态越来越差就越来越不会。。但我也不确定以后心态好的话会不会。所以这种题目我就很难答……最后只能选个中庸的答案。
又比如说这道题,如果他们以后可能会和我有长期关系我都比较喜欢他们之类的,那我会劝解;如果是那种住一会或者认识一会就搬走的邻居或者朋友,我是一定不会管的。所以这种题我也只能视情况而定选个中庸的答案。总之这种量表我大部分只能选中间并不能完全反应我真实想法的答案,我也不知道准不准。。
导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用人格量表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人格/性格状态。
最后附上一个我测的其中一次mbti结果,仅供参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