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阅读时间: 11 分钟
我在另一篇文章当中的很多的辩证用的都是基于需求、价值作为基础概念的辩证法,写这篇文章是为了介绍我这套辩证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底层逻辑,以作为另一篇的理论方面的补充。1我一开始想要不要严谨点像论文的格式那样引用各种文献写这篇东西,但想一想里面的引用相关内容要不我直接贴链接来引用,有的在各种心理学概论基础课本上都能找到,我就懒得那么正经那么麻烦了,反正我现阶段又不拿来公开发表。同时本文也不打算深入心理相关内容。
需求的来源——欲望
欲望在中文社会常用语境中有多重理解方式,包括传统式的、通俗式的、宗教式的、以及心理学式的。如果去搜“有多少种欲望”,能得到从六种(七情六欲)到十六种等多种答案。
就算是六欲、也有各种解读。因此欲望是一个比较不统一,比较主观的概念。关键是,不同概念下的“欲”放在一起往往会有矛盾、形成悖论。因为如果按传统的欲望来理解,欲望往往只局限在财、色、名、食等几种,基本都是要控制的,要控制得越少越好,甚至要“灭人欲,存天理”。但如果从现代心理的欲望理解来讲,求生欲也是欲望的一种。如果连求生欲也控制了,那往往越活越不想活,活着活着就自杀了。重度抑郁症的典型症状,往往就是食、性这些生理欲望的消失。包括求知欲,如果求知欲也被“管控”了,那人成长还能有啥进步。而且,各个欲望可能是有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如果一个人没有食欲,那他可能就低血糖打不起精神,打不起精神就没有求知欲。
然后对欲望就有了”知足”的说法。但何为“足”呢?不同人“足”的条件不一——有些人天生上吃一丢丢就饱,有些人吃很多都觉得饿。这是仅凭欲望大小就能决定的吗?难道就能以此断定饭量大的的不懂知足吗?
因此,我更愿意以分析需要、相对需求的方式去分析问题,去避免“欲望”的概念相对主观化缺乏客体辩证判断的问题。
我想先借用某知乎大佬的文章以助于理解相关概念,以及理解欲望和需求的关系。
从现代的角度来理解,需要、需求的背后往往基于某种欲望,如生理、安全的需求往往是基于各种求生欲、舒适欲,自我实现的需求往往基于成就欲、表现欲等等;但需要、需求量往往不仅仅受欲望水平决定,也受环境、时间空间等相对客观的条件影响。因此,需求的辩证相比欲望辩证能更动态,更全面地理解问题。换句话说,通过人的需求形态来辩证人的问题,比通过人的欲望来辩证问题,更清晰。但不代表欲望辩证就没用了。
最后回到本节开始的问题:1、怎么理解欲望 2、欲望该怎么分几种。对于1这个问题,一般语境下不特指的时候,我似乎更倾向于将欲望理解为直白的、浅显的、和底层需求绑定度强的、受认知影响低的、现代化理解的基本欲望(不是欲求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的高级欲望;更不是传统带有明显贬义的欲望理解)。那基本欲望有多少种呢?通过结合对现代解释下的六种:求生欲(食欲等)、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到十六种进行归纳
(图源网络)
可知,基础欲望逃不出几大类:
1、生存欲(如食欲、休息等等)
2、繁衍欲(性、情等)
3、舒适欲安心欲 3.5、(审)美欲。因为从感知上美的东西往往也会让人舒适。所以两者有明显共通性
4、被识别欲、被接纳欲、表达欲。
5、探索与求知欲
6、成就与优越欲
7、控制欲
但具体有多少种,我觉得是可以灵活归类的。例如性欲,既可以归为繁衍欲,也可以归为舒适欲,也可以单独拿出来作为一类。包括求生欲和舒适欲和美欲,也可以成为一类,毕竟舒适是建立在能生存的基础上的;成就欲和控制欲也有类似的地方。同样的16欲中各种欲望,也可以归到上面几种欲望的叠加的形式,如权力欲:可归到控制欲+优越欲;独立欲:可归到控制欲(能自我独立控制自己);收集欲可以归到成就优越欲+控制欲;人追求公平、地位,一方面是被接纳欲作用。
至于传统式的财欲,既可以因为求生繁衍欲作用,也可以是舒适欲作用,同时可以是成就欲优越欲控制欲被接纳欲的作用。毕竟有了财富这些欲望都有被满足的可能性。此时以欲望判断就显得有点泛泛而谈了。或者换个说法做例子,某人自己生一堆孩子带大他们是满足繁衍欲的表现;同性恋然后领养一大群孩子也是满足繁衍欲的表现;教书育人带大一群学生把他们当成孩子也是满足繁衍欲的表现。但他们三种案例的需求客体方向(一个是亲生孩子,一个是领养孩子,一个是把学生作为孩子)是不一样的。不结合其更具体的需求方向,难以判断欲望的满足本身是否会有矛盾。
精神需求的基本概念
如同所有生命体都存在需求,所有存在心理过程(还有意识的)的个体,其精神意识都必然存在精神需求或追求(追求往往被理解为基于个体其深层需求的一种升华关系)。
从当代社会语言上,精神需求有两种(差异不大的)理解方式:1、只要是从心理、精神的角度去理解的需求都是精神需求。 2、通过意识产生的需求
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里面的需求就是从精神需求的角度去理解的,都符合1。而按照2的理解,生理需求以上的有主观意识的需求都称之为精神需求。
(图源网络,需求层次理论有不同分级方式,从五阶到八阶)
总之1和2对精神需求理解的差异,取决于精神需求包不包括生理需求等无意识需求。后文为了与生理欲望需求区分开,我会以2的理解去表达。如果按照2的理解,精神需求受生理需求影响。例如人饿了下意识找东西吃属于生理欲望的需求,但饿了主动找好吃的,那“好吃的”就属于精神需求。有些人2例如一些吃播主播吃撑了、吃得特别胖还要到处探店整天吃不同的东西,对于这种人吃食物就已经远远超出生理需求范畴了,他们对食物已经形成了精神需求了
精神需求以心理活动状态作为分类也可以这样分为下面几项3与心理活动中知情意分类基本一致:
1、认知类的需求。认知包含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以及这些以各种形式的结合)。认知类需求往往可以像上节对欲望进行粗分类细分类那样再进行粗分或细分,如安全感的需求就是建立在求生欲舒适欲+对自身安全的认知上的;成就感的需求是建立在成就欲+如何才算成就的认知之上的;被认同感是建立在被接纳欲+是否被认同的认知之上的。这些都可被归为认知类的需求。
精神个体最大的差异体现,就是在认知上。所以认知需求虽然可以分成基本几类,但实际需求内容差异错综复杂。同一认知类需求不同个体侧重点往往也不同
安全感是除了生理以外最底层的精神需求,所以继续拿安全感需求来展开——一个人的安全感的侧重点是取于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还是想象,也是不一样的。例如襁褓中的婴幼儿,安全感主要就是建立在有没有父母陪,有没有人哄,环境是否熟悉,父母是否以自我为中心等等的直观感觉之上。这时候失去熟人陪伴提早给他去上幼儿园进入陌生环境,他就可能会感到不安。随着成长,人的认知会被越来越多的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内容所填充,而不仅仅局限于感知觉。这时候人的安全感需求就会更依赖于根据后面的内容(如思维结合记忆的经验)进行的判断、而不是感觉。
如在贫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长大后会更容易有赚大钱的精神需求。因为在他们小时候经历了记忆了很多归因于贫穷所带来的痛苦和不安,使得他们长大后的安全感需求,往往和缺乏物质财富造成痛苦的贫穷记忆和思维模式绑定了——相当于他们产生了安全感和物质财富相绑定的认知定式。对于这样的人,如果走不出认知定式,哪怕已经赚够一辈子衣食无忧、比99%的人都富裕的财富,但没有收入的时候还是会焦虑,会不安。因此对于这样的人,他们的安全感需求会更倾向于通过满足物质资源的安全发展来满足。
如在不被家人理解、被排挤,甚至暴力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从小的不安往往来源于被身边人突如其来的误解、暴力。因此对于这种情况下的安全感需求,往往又和被身边重要的人理解、被爱、被接纳感等相关需求高度绑定(只有他们觉得身边的人足够理解自己接纳自己,他们才有不会被身边的人伤害的安全感)。即当他们的归属感,被接纳感,被认可感被满足的时候,安全感需求也更容易被满足。我的安全感需求架构就有点类似这种情况
(自己画的图,有点乱希望minna大概能懂是啥意思_(:з」∠)_)
安全感是认知需求中的基本需求(或缺失性需求),如果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说,安全感也是作为最底两层也属于基本需求。
2、意志的需求。这个意志不是指“意志力”(人不需求“意志力”也可以没有意志力),而是指某种能动感4尼采将意志近似地定义为任意内在动机性的行动。因此意志的需求更倾向于“发挥和满足能动感、效能感”的需求。例如精力旺盛的少年在广阔的空间里往往会有自由奔跑的冲动,这种冲动(欲望)也可以理解为与意志的需求对应。如果某个人被束缚着手脚,他就无法发挥自我能动感,就无法满足意志的需求。或者说,一个人他不想懒,但就是没有动力攒不起动力总感觉很累(心累),那就是相关需求满足不了。
3、情绪、情感类的需求。
如果按照“知情意”的顺序,情绪应该放在第二。我把它放在第三想单独拿出来讲——一方面,情绪受认知类、意志类需求的影响,往往会成为精神需求的终端反应。情绪以外的精神需求不满足,最后都可能会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因为情绪是最接近物质化、生理化的精神需求。例如情绪可以通过生理刺激的方式影响;情绪、情感也可以受多巴胺、内啡肽、催产素等化学物质影响,这时候情绪情感就依赖于生理需求。生理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中最底层的需求,所以情绪情感类需求往往是基本需求。如果情绪是由于受精神意识作为主要影响而变化,那情绪此时就依赖于认知需求、意志需求。
因此可以说情绪情感是精神需求中的终端需求,情绪是更高级精神需求和生理需求的一种终端直观表现形式。例如肚子痛的病(相当于终端表现)。但肚子痛背后可能是因为神经紊乱,可能是肠胃炎、阑尾炎之类的炎症疾病,也有可能是有寄生虫有异物等等,最严重的还可能有肿瘤等等。如果只用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思路,往往会忽视背后真正的病症。由此可知,情绪需求失衡5“失衡”意味着无法满足在相对稳定的需求平衡区间内的背后往往伴随着隐含着更深层的需求的失衡问题。
同理,我们很多时候判断一个人闷闷不乐情绪不好,情绪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得认识到情绪背后往往有更深入的某种精神需求的失衡。并要掌握一些辩证方法去判断问题。例如先天性抑郁障碍和自恋型人格(NPD)障碍者都会有情绪问题。前者通过药物等各种方式解决情绪和动力问题往往就是重点;而npd往往会需要大量的外界的认同、崇拜以及关注,来满足自身畸形的被认同感的需求。否则,就可能有消极的情绪情感。此时,只解决其情绪需求问题,不解决其大量需要被认同感、被关注感的认知性需求问题,就是治标不治本的思路。
顺带一提“物质需求”这个概念。从概念的理解来看,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概念虽然看似相对,但两者逻辑上不应该是相对立的关系,更符合理解需求的两种角度或层面。由于精神个体(人)接触外界是基于认知作为一切起点,个体对物质世界的一切判断都源于认知等心理活动,所以个体对物质的需求往往是精神需求的某种反映。举个例子,现在很多人无法离开手机或网络。从物质的角度上讲,手机已经成为很多人物质生活的重要需求,手机、网络本身就是需求。但从精神角度上讲,手机代表的是人更多地把安全感依赖在及时的信息当中。因此手机代表的是和互动社交中产生的表达欲、被识别欲以及以此对应的合群感、安全感(如果人把安全感寄托在及时获得信息之上)等的精神需求。
正常人会把某种精神需求(特别是认知需求)下意识地和某种物质或其他内容绑定起来。精神需求绑定这个概念后面会经常提到。
如何理解需求绑定?例如日本核废水排海期间曾经有过一段抢盐的热潮,本质上就是有些人的认知经过谣言等信息的影响后,把自身怕被辐射影响健康的安全感需求,与食盐这一物质资源,自动绑定起来。这是对于那些被谣言影响的人而言,买盐相当于买安全感。
现在社会物质消费市场的精神本质,就是使人们会自动地把安全感,成就感,优越感(等基于欲望的精神需求)和物质和消费与获得财富绑定在一起。我们正常的人都会希望赚钱,都有(通过工作生活等)赚取更丰富的物质生活或者暴富的意愿,就是因为我们的认知在生活中成长中,已经自动把我们一部分的核心精神需求和物质财富自动绑定了(金钱绑定快乐等)。当然这种绑定对于社会生活是有价值的,毕竟没有这种绑定,人对赚钱缺乏成就感,就可能不断质疑自己为什么要赚钱,就可能对物质不感兴趣了,就会穷困潦倒,难以生存。
精神价值与精神资源
价值泛指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正面意义和有用性,价值的取决于被需要的程度,如果一个事物不但不被精神所需要,还对精神需求的满足产生了负作用,那么它就是负价值。而精神资源,则是自我调动精神价值的能力。
现在经常有个词叫情绪价值。(如果按照上一章的理解)情绪的价值就是精神价值中作为表现形式的一部分(如同情绪需求是精神需求的一部分)。我们知道,正资产往往更容易通过利滚利的创造正价值,负资产(债务)也容易会形成更多负价值(债滚债越陷越深),精神资产也是同理。情绪正资产的人,更利于通过情绪的利息创造情绪正价值。如果一个人有大量的情绪资源6情绪为正资产且能利用这些情绪(生活)7能利用说明有意志资源(因为意志是能动的体现,如果一个人知道怎么让自己情绪变好,但是缺乏让自己情绪变好的动力,那么说明其缺乏意志资源),那么可以理解为他处于幸福当中——幸福 = 丰厚的情绪情感正资产+丰厚的意志能动正资产。
我们都知道,某个体验/心理活动让某人变得开心=这个体验/心理活动对某人有正情绪价值;使人变得不开心=有负情绪价值。处于一种开心幸福的状态中 = 情绪资源为正资产;处于压抑痛苦等状态中 = 情绪资源为负资产。
同理,除了情绪价值,以此来理解认知价值和意志(能动)价值以及对应的精神资源(资产)。
以被认同感作为认知价值的重要一个项目来讲——
经历了被认同、被肯定、被喜爱的体验=得到基于被认同感的认知价值;经历了被否定、被质疑、被厌恶的体验=失去了基于被认同感的认知价值,基于被认同感需求的精神资产–。
当然,由于认知从概念上包含着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方面。这些方面还可以再细分。所以,认知价值也可以再这些方面上再细分。例如说聪明人就擅长产出高思维价值的内容。某些人第六感很好(能遇见未来之类的),那么就可以说他有特殊的感知价值。
再同理,对于意志(能动)价值而言——比别人更有自由感更有能动力 = 意志需求为正资产 ,反之亦然。有些人有动力去努力,那么ta的意志资产就处于负债中。
如果说,情绪价值是一种偏感性价值,那么认知价值就是一种偏理性的价值。但并不绝对。因为包括意志价值在内,三者本身就是动态相互作用的。如果感性的情绪资产崩塌,理性认知资产可能也会随之崩塌。反之亦然。
不同事物/体验的精神价值的权重由个体认知主观界定和分配。随着每个人认知的发展,类似于需求的绑定,人们往往会自然而然的把精神价值相互绑定。但越底层的基本需求往往价值权重越大。由于情绪情感需求和安全感需求属于基本需求,所以一般情况下它们代表了更大的精神价值。
例如”感情事业难两全”,当某人情感价值比成就价值的权重更大的时候,满足感情需求会比完成事业产生更多的精神价值,那他就应该更倾向于满足情感需求;另外的某些人,例如黄仁勋之类的一些企业家,从他们的言语中能看出来,他们会把事业的危机感看的很重,相当于他们会把事业的责任或自尊与自身安全感绑定在一起。这时他们自然会选择成就。
有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类价值的交换,以交换出满足自身精神个体最大权重的精神价值内容的情况。如有一些抑郁病人可能会自残拿刀划自己(包括有些苦行僧):因为生理肉体上的痛苦能让身体产生内啡肽,以满足其极度缺失的精神价值。对于他们而言,情绪负价值、精神负价值产生的精神痛苦,比肉体直接感知的痛苦更难熬。
情绪痛苦本身是负价值的。但不少人网红文喜欢叛卖情绪负价值(叛卖焦虑等),不过是因为情绪痛苦(负价值)往往伴随着有价值的、避免痛苦、能产生安全感的经验(正价值)而出现。。对于某些人而言,他们的精神价值会依赖于经验心得带来的安全感价值(比起存粹的情绪价值);他们会认为避免痛苦的某种成就感、心安理得的安全感乃至虚荣感的认知正价值与情绪负价值交换是有利的。于是他们会热衷于拿情绪价值,去交易认知价值(他们认为有道理的经验等等)。所以有些叛卖焦虑的文章会有市场,就是因为利用了某些人缺少认知价值,又把认知价值权重拉高的状态。那他们就会愿意拿情绪价值换取认知价值(即使这个认知价值可能是虚构的可能是自我欺骗的)
精神需求的绑定关系决定了人的精神价值趋向。也可以作为人格特质的另一种理解方式。
同时,认知相对死板局限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宏观整体的精神价值与某种更局限的价值绑定在一起。
例如我们会说有些人很“物质”主义。本质原因是,这些“物质”的人的精神需求、精神资源往往会过分地和物质资源死板地绑定在一起。对于这样的人而言, 只要获得了物质价值相当于获得了精神价值,他们的各类精神资产(情绪、安全感、成就感、能动感等)也会提升。反而,当他们发现自己所拥有的物质净资产下跌,他们的各种精神净资产也会随之下降,同时表现出消极情绪。
为什么一般人不喜欢和“太物质”的人交朋友,因为这些人往往会缺乏从物质以外的其他渠道获取精神价值和资源的能力,他们的认知定式也理解不了为何要从其他渠道获取精神价值和资源。
还有个很典型的例子:恋爱脑。恋爱脑会把他们的精神资源,过度绑定在与其恋人的情感反馈上。当恋爱脑的恋爱对象给ta积极的符合乃至超出预期的爱情反馈的时候,恋爱脑本人就会获得大量精神价值,无论是基于被对象接纳被理解被爱的安全感、还是情绪,都能会获得大量满足。反之亦然,当其失去恋爱反馈作为精神价值来源的时候,ta可能就会处于一种精神负资产、精神上欠债无法偿还——无论是认知、意志、情绪需求都无法满足的状态之中。
还有一些教徒,他们会把自己的安全感和某种不一定正确的教条信仰绑定在一起,“给教会充钱了就会得到保佑”等等(相当于把安全感和给教会充钱绑定在一起)。
有句话叫“不要把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对于精神资源同样如此。如果一个人的精神资源过多地和某种特定需求、追求相绑定,相依赖,那当ta对这种追求找不到出路的时候,ta的精神往往也会随之破碎。
但正如上一章所说的,精神需求,精神价值的绑定是认知自然形成的,是有必要的。如果没有精神价值绑定,那人每做一件事之前可能都会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对自己生存有什么价值”,那样效率会趋向于0。有问题的是错误的、不合理的、不符合逻辑的精神价值绑定,例如人格障碍患者,他们的精神价值绑定就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合理。
局限含义的功利利益与广义的精神利益
这里我要提下关于“利益”这个词的用语问题。从广义上来说,一切的关系都可能产生精神价值,也因此都存在利益关系。而精神需求是无处不在的,所以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无处不在的。例如一只猫猫让小明觉得很可爱,那么哪怕小明除了见过猫猫啥都没互动,但看到猫猫的可爱已经满足了小明内心的某种情感的需求(产生了精神价值),那猫猫就已经和小明存在了广义上的利益关系。这种就是从广义上理解“利益”这个词的情况。
但社会中所指的”利益”(”benefit”),大多指代局限含义的利益,一般指单角度的、浅层的、有目的性(功利性)的利益。例如物质(财富),例如人脉人情资源,例如生理欲望这些。“小学的同学交朋友很单纯,没有利益关系”这种说法里,里面的”利益”就明显指代是局限的社会功利性利益。
有个英文词组,叫friend with benefits,在英语网络语境下大多指炮友。那么这里面的benefits往往就局限于满足性欲(目的性的,浅层生理需要)的利益关系。。。
回到广义利益和局限利益的区分上,后文(可能也包括我以后写的文章)为了好区分,我会用精神利益来指代一切关系中无处不在的广义利益,用功利利益(或者更具体的利益内容如金钱)来指代传统说法中比较局限的比较有目的性的利益。如果我不强调功利利益,那往往是指广义的利益。
我不希望以后我说到我和大家之间的精神利益关系的时候,有人会觉得我是那种为了某种肤浅目的才和大家交朋友的那种很功利的人 。
留言